人物名片

赖礼同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(德化瓷烧制技艺)省级传承人、全国劳动模范。
在还没采访赖大师之前,就有很多人向记者介绍说:“赖礼同的红色题材瓷雕非常有名。”带着这样的标签,记者步入赖礼同艺术馆,果然映入眼帘的就是十位共和国元帅的瓷雕。德化白瓷温润的釉面下,他们眉宇间凝结着历史的烽烟与坚毅。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站在朱德元帅的塑像旁,语调朴实:“做这些(红色题材),我算是下了功夫把那份神采做出来。”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有匠人对自己手艺的清晰认知,如同他手中塑造的白瓷,既明亮又带着泥土的温度。
赤瓷铸魂:烽火岁月的温润铭记
就在不久前,赖礼同艺术馆落成,百余件红色题材陶瓷展品陈列其中,这是赖大师多年创作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示,也是对其创作生涯的一次深情回望。赖礼同被誉为百老汇官网在线登录入口
界制作毛主席像的最典型代表,也被称为“红色陶瓷大师”。“我们那个年代的人,总是有特殊的感情,一直对这类题材有浓厚的兴趣,也会经常拿他们的照片出来研究。”赖大师回忆创作缘起时说,“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,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找上门来问‘赖大师,做十大元帅行不行’?”

赖大师给记者讲述如何塑造红色题材的过程
“之前做这类题材就很有名了吗?”
“对,之前就做得不错,要不然人家也不会找我。这十大元帅做了两年,一做出来,无可挑剔,就更有名了!”

《毛主席》
聊到“有名”,赖大师是自信且自豪的。旁人看来或许是宏大叙事,对他来说,是日常生活,是艺术创作与使命的交织——日夜都对着历史照片观察,不放过任何细节;用画笔分析光影结构——这是瓷塑的基本功。

《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》
“那些照片是平面的,但人物肌肉的起伏、神态的微妙,得靠几十年的手感去‘捏’出来。”他指了指一尊将军像,“连他脑子里想什么,都能从眉梢眼角透出来。”
“活眼”绝技:穿透瓷胎的灵魂
在瓷雕艺术中,人物开脸是关键。“我的作品,你认真看他们的眼睛。”说着说着,赖大师打开手机摄像头,对准《海边女》的眼部,随着镜头移动,瞳孔仿佛在转动。随即赖大师又让记者站在一座观音像前,心绪不由自主沉静下来。“关键在神韵,”他道破奥秘,“看一会儿,心就静了。”

镜头下的《海边女》360度都富含神韵
纵观赖大师的人物塑像,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,这些作品的眼睛,或者精确地说,在“眼球”的塑造方面有着独特之处。记者也尝试用手机摄像头围绕《海边女》脸部进行180度旋转,镜头下,她的眼球似乎都“活起来”了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都能从下垂的眼睛中感受到她的气韵。

《山鬼》
2006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《山鬼》同样贯穿这样的技法。这尊灵感源自《楚辞·九歌》的作品,蓝色浴袍外衣薄至零点几毫米,如蝉翼轻覆于凝脂般的肌肤上,这是德化薄胎瓷塑的巅峰技艺,这样的技艺源于他对细节的极致掌控。“三十多年前我们就会做了。”赖大师轻描淡写,却道尽数代匠人的积累。

2.219米的孔子塑像
德化白瓷有高达20%的烧成收缩率,这意味在做大型瓷塑上有着极大的困难。2013年,他与许兴泽大师合作,耗时3年攻克大型德化瓷烧制技术难题,创作出高2.219米的巨型孔子瓷像,创“大世界”吉尼斯纪录,该作品现陈列于德化文庙,成为当地文化地标。他说:“至少流掉1000斤的汗水,曾经5天5夜都没合眼。因为你一停下来,粗坯就会塌掉,就没用了。”
薪火相传:“临摹”二字重千钧
在赖礼同艺术馆里,记者发现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。馆内不仅陈列他的个人作品,还特意辟出空间展示弟子作品。“学徒做的东西也要摆出来,这才完整。”他深知独木难成林,1995年创立博古陶瓷研究所时,就率先开设学徒工作室。“我带出的徒弟,有正教授、高级工艺美术师,其中省级大师十几人,市级大师二三十人。”这份名单是他最骄傲的成就。
从赖大师的讲述中,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注重“尊师重教”传统的人。教学之道,他奉行言传,经常会拿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学生,“我学雕塑的时候哪里懂得雕塑有什么用,也不认真。我的一位老师就告诉我,毕业了什么都不会,白白浪费了好的机会。我觉得很有道理,痛定思痛,后来我就拼命学,学到全班最好。”同时,他最喜欢手把手教:“你勤奋学,我就拼命教!”

赖礼同的教学时间
面对当下年轻学徒,赖大师直言“不够勤奋”。他坚持艺术无捷径:“拿个纸杯,你就得捏得一模一样!”他要求学徒从鼻子、耳朵、眼睛开始,逐个部位临摹。“临摹培养造型能力,手熟了才能生巧,生巧了才谈创新。”这是他师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剑民、许兴泽等前辈的真谛,也是自己从“不懂”到“大师”的秘诀。
他怀念乡间尊师古风——老师路过,学生必退立道旁;饭桌上师傅不动筷,弟子绝不先伸手。“以前拜师如父,父母孩子都会对师傅恭敬有加,现在确实需要多加强。”
瓷声远扬:让世界看见“中国白”
在赖礼同的字典里,没有“等风来”三个字。当旁人还在作坊里精雕细琢时,他已背起行囊,将德化白瓷扛进了北京城。
2006年,他带着素烧梅瓶《富贵吉祥》挤上石狮开往北京的长途大巴。“我当时带了13件作品过去。”当记者听到13件陶瓷作品竟然是坐大巴到北京,十分惊讶,细想下来,这一路的颠簸是何等的艰辛。当年,《山鬼》《富贵吉祥》《托起半边天》三件作品,都同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。“故宫大门开着,你为何不进去?”旁人的点拨成了他的行动纲领,他说,“真手艺在,更要主动走出去!”在北京的这段时间,他也同样敲开了故宫的大门,瓶身镶嵌细如发丝的立体菊花,工艺极其精湛的《吉祥花瓶》也被故宫收藏,成为该院首件现代陶瓷藏品。

《吉祥花瓶》
主动,是匠人的另一种锋芒。在赖礼同的身上,还有着他对“中国白”满满的自豪感。

《傲雪寒梅》
2013年9月15日晚10点,央视国际频道播出55分钟纪录片《瓷艺大师赖礼同》。荧屏前,赖礼同听到主持人掷地有声开场语:“世界白瓷看中国,中国白瓷看德化!”“这句话是我要求的!”他毫不讳言主动争取话语权,“既然拍德化,就要把百老汇官网在线登录入口
整体高度喊出来!”这句被他“要求”加入的宣言,如今已成为德化官方全球推广的核心标语。他笑得坦荡:“目前为止,没有比这更高的广告语了。”
从不懂什么叫陶瓷到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从“坐大巴闯北京”到作品在国家博物馆展示,从率先开设学徒工作室注重薪火相传到推动“德化白瓷走向世界”,赖礼同的“走出去”哲学毫无修饰:“东西再好,闷在窑里谁会知道?”这份主动背后,是德化人骨子里的硬气。

《八仙过海》
问及爱好?他爽朗一笑:“打80分(扑克)!”毫无大师包袱。他信奉最朴素的真理: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付出多少,回报多少。”茶桌永远向所有人敞开——“不管认不认识,来者都是客,先喝杯茶!”
赖礼同艺术馆后院,有一圈菜园,青翠盎然。“我们师傅都是做到老,就像老农离不开土地。”赖大师笑着说,若未与陶瓷结缘,他坦言自己“就是种田的”,“做陶瓷,我肯定是做到不能做了。”
◆来源:泉州市城联社、泉州晚报社、泉州政务